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发现海面下超过4千米的一个特殊过渡区,这个过渡区将深海生物体按照不同体型隔开。带壳动物被发现大量生活在这个过渡带上方,而软体动物则主要占据了深渊深处。
本研究项目的遥控潜水器ISIS,常用来进行深海海底研究的机器人(图片来自SMARTEX项目)。
该论文介绍,深海的深渊区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栖息地,占到了地球表面积的60%以上,但也是人类探索最少的区域。这个区域位于海面下3千米-6千米,阳光无法穿透,温度在0.5-3°C之间,生物体必须调整适应这里的极端压强。虽然之前认为深海的物种数量比浅层生态系统的少,但一直不清楚深渊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变化。
太平洋深海海床的物种示例(图片来自论文作者)。
论文通讯作者、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Erik Simon-Lledó和合作者一起,分析了生活在海底附近的逾5万种大型动物(大小超过10mm的动物)的出现数据,这些数据整理自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的12次深海科考中拍摄的照片。他们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深海动物区:深度3.8-4.3千米的浅层深渊群落,这个群落主要被软体珊瑚、海蛇尾(海星的一种近亲)以及带壳软体动物占据;深度4.8-5.3千米的深层深渊群落,这个群落主要被海葵、玻璃海绵和海参占据。这两个区域的中间过渡带由两个群落的混合生物组成。生物多样性在这些过渡带保持不变,而不是一般认为的生物多样性会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最近一次东北太平洋深海考察时拍到的玻璃海绵(图片来自SMARTEX项目)。
论文作者认为,海洋深渊的这种明显分带可能是由碳酸盐补偿深度引起的:海水中碳酸钙达到不饱和的临界点,以及动物外壳的形成开始变为不利的条件。
最近一次东北太平洋深海考察时拍摄到的一种海星的近亲(图片来自SMARTEX项目)。
他们总结指出,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或改变这种分带,而这连同深海开采的影响会使其成为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完)
2015年东北太平洋深海考察中由自动海洋机器人拍下的一种虾(图片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国家海洋研究所)。
中新网广州7月25日电 题:高温下的坚守与关怀
作者 郭军 谢敏飘 吴善基
七月以来,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但各行各业众多户外工作者依然坚守在一线岗位,战高温、保生产、惠民生。连日来,记者走进中建四局在广州的多个在建项目施工现场,建设者们脚踩热浪、挥汗正酣。
7月22日16时,大暑日的广州热气腾腾,中建四局科创大厦项目安装工高亚朋此刻正进行钢筋桁架楼层板铺设作业。放磁环、打栓钉,他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规范要求对每一个栓钉的位置进行严格把控,保证桁架板施工质量。
中建四局科创大厦项目安装工高亚朋在烈日下进行楼层板铺设工作。 中建四局 供图
据介绍,当日气温达到35℃以上时,项目部实行“做两头、歇中间”或轮换作业,11时-15时期间不安排作业人员从事日光暴晒下的施工,不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当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停止室外施工作业。
与此同时,高温下的关怀同样升温。项目部为工人准备了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保健品,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据悉,该项目当前已完成裙楼封顶,预计10月底完成塔楼封顶,建成后将成为中建四局首个集投资、开发、勘察、设计、建设、运营于一体的项目。
在广州万科沙步旧村改造复住十一项目现场,也有不少施工的清凉妙招。工友们个个全副武装,安全帽、安全马甲必不可少,长袖还配上了连体小风扇。“在这种酷暑天气,要包得严严实实以防晒伤!”吕宗勇说。从四川蓬溪来到广州的吕宗勇,今年36岁,从事钢筋工已有10个年头,他熟练钢筋加工制作、绑扎钢筋等作业,靠双手让一根根坚硬的钢筋成为支撑高楼大厦的“骨架”。
7月22日,吕宗勇在中建四局广州万科沙步旧村改造复住十一项目施工现场绑扎钢筋。 中建四局 供图
烈日下的芳白城际土建七工区项目建设现场,同样如火如荼。一台台挖掘机长臂挥舞,紧张作业。挖掘机驾驶员覃恩富在狭小的驾驶室内推动着操作杆,对现场土方进行搬运平整。驾驶室虽有空调,但透过挖掘机的小窗口,仍能看到他黝黑的脸上挂满了汗珠,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
覃恩富介绍,驾驶室内温度较室外高至少10℃,除了饭点,一天的工作时间几乎都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度过,经常连续作业四五个小时。
芳白城际土建七工区项目长臂挖掘机驾驶员覃恩富在作业间隙休息 中建四局 供图
“现在项目处于车站土方开挖施工阶段,正是挖机最忙碌的时候,我一天下来要喝两升左右的水。”高温作业给建设者带来了严酷“烤”验,芳白城际项目部做足防暑降温措施,在施工现场建立职工驿站,为职工及工友提供休息场地,并定期补给清凉解暑物资。此外,项目还组织开展防暑应急演练,多措并举保障高温天气施工安全。(完)